close

30雜誌
更新日期:2007-12-16 記者:文│江佩蓉 攝影│蔡仁譯

http://tw.news.yahoo.com/marticle/url/d/a/071216/30/q2wd.html?pg=3

台灣人有絕佳的創新和研發能力,卻因為羞於開口說
英文而錯失良機。為了幫員工衝破阻礙,李涵睿積極
開設語言課程;他更直言,西班牙語即將崛起。

孩子們的笑聲在教室的迴廊上迴響著,第一屆拜耳科
學教育體驗營暨創意大賽,以「海水發電」為主題,
激發國小學童們的驚奇創意,頻頻引發大人們的驚喜
。以「Make Science, Make Scene」為主軸的科學教
育活動,在美國已經有四年歷史,今年首次在台灣熱
烈展開。

圍觀的人群中,一位身高200公分,鶴立雞群的外國
臉孔,看得尤其入迷,他是來自德國的李涵睿(Harald 
Liedtke),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希望能
讓這些孩子從小了解科學並非難事,也可以進一步懂得
愛護自己的環境。」李涵睿說。

把握外派機會,旅居全球開眼界

從小,李涵睿的生活就和「拜耳」兩個字息息相關。德
國老家櫥櫃上,三枚拜耳頒發的「資深員工」獎勵標章
還在閃閃發亮。從外曾祖父、祖父到父親,都是在拜耳
工作超過二十年的員工,李涵睿已經是家族第四代。

李涵睿家族的足跡,緊跟著拜耳在全球擴張版圖的腳步
,他雖然拿德國護照,卻在墨西哥出生,在巴西度過童
年時光,成長背景像是「無國籍」,居留地幾乎遍及大
半個地球。就在這個不斷提供外派機會的組織裡,他一
次又一次,接受了不同文化的洗禮。

2005年,李涵睿被高層徵詢是否有出任台灣董事長的
意願,「台灣在哪裡啊?」他誠實地說,來到台灣之
前,只知道這是一個以生產製造精良著稱的國家,在
他的腦海中,這個地方是陌生的。

認識異地文化,語言是關鍵

赴任前,他拿出地圖對著台灣好好研究了一番,終於
看見這個位在太平洋邊緣的小島。懷著忐忑的心情接
任董事長,李涵睿先以英語和大家溝通,卻發現台灣
員工即使英語力再好,也還是羞於開口。他分析,
較於其他地區的員工,台灣人才在創新和研發能力
上有相當大的潛能,但是,語言卻往往成為台灣人
才外派的一大障礙。


語言,是打開異地文化的第一把鑰匙。「唯有透過
語言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存在的區域。」
他解釋。做
為一個德國人,在拉丁美洲成長,李涵睿並沒有擺出
優越感,拒絕南美的拉丁文化,反而比一般人更努力
學習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好融入當地的社會。

拜耳在全球有四百三十個分支機構,人才外派的職務
調動很常見。他自己就曾經在巴西、美國等地有過八
年的工作經驗,在32歲的年紀,就擔任拉丁美洲區的
業務經理。

李涵睿沒有名校MBA的漂亮學歷,但他重視第一線的
實務,以及不斷跨越文化隔閡的態度,讓他贏得不
斷升遷的機會,
他能說德、英、西、葡等四國語言,
良好的語言能力,才有被外派到國外機構的機會
。」他略帶惋惜地說,台灣人才因為怯於開口,喪
失了許多機會,近幾年大中華區的人才調動,由台
灣外派的人才比例較低


西班牙語將崛起,2030年取代英語

於是,接任台灣區董事長後,李涵睿特別重視員工的
語言能力。除了在第一關的人才招募時要求語文能力
外,拜耳在企業內部也開設語言學習課程,提供員工
在職進修的機會;此外,除了英文之外,李涵睿也希
望員工能學習第二種語言。「西班牙語或許是很好的
選擇。」他說。

依據西班牙皇家語言學院統計,2030年西班牙語將取
代英語成為世界第二大語言,目前全球共有二十一個
國家以西班牙語為官方語言,使用西班牙語的人口約
有4億。很多台灣員工仍以亞洲語言如日語、韓語作
為第二外國語,但是就語言在全球流通性的觀念來
看,他認為西班牙語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因此積極
地在企業內部開設相關課程,希望提升未來台灣人
才得以外派到海外的機會。

提升員工語言能力的同時,李涵睿也將學習自己的第
五種語言──中文,以增加和員工互動的機會。走過
三大洋五大洲,這位遊遍世界的經理人,學習的腳步
未曾停歇。

李涵睿/42歲

◎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畢業於Bayer Business School in Leverkusen, Germany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Lucky986_Serena 的頭像
    iLucky986_Serena

    iLucky986_Serena的部落格

    iLucky986_Ser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